期货交易

仲秋转跌-冬小麦期货季节性趋势

发布日期:2024-06-19

上周,各种因素交织,使得价格呈现出下跌的趋势。其中,硬红冬小麦(HRW)作物前景的改善,使得小麦价格下跌。而玉米和大豆的价格也出现下跌,这主要是因为种植进度超出了预期。

天气因素

随着播种的进行,天气预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未来几个月,天气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将进一步推动价格波动。尤其是在不利天气条件影响到这些商品的供需平衡表时,价格波动将会加剧。

黑海地区的天气状况对小麦的影响尤为重大。与此同时,大豆和玉米的价格将与种植期天气状况密切相关。

交易者持仓

交易者的持仓情况也值得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基金增持了玉米的空头头寸,同时也在增持大豆的多头头寸。豆粕的多头头寸也在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在商品交易顾问(CTA)的推动下,市场进入了反向期。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市场的关注点将从种植进度和种植期间的天气状况转向预期种植面积的实现情况。到了7月和8月,市场的关注点将转向决定产量的关键生长阶段。

小麦

上周,美国小麦合约收低,反映了市场对俄罗斯小麦预估产量为8000万公吨这一消息的消化情况。俄罗斯持续的霜冻和冰冻风险使得价格波动仍在继续。美国硬红冬小麦的有利天气条件抵消了这一不良影响。

接下来的关键问题在于,进口商是否会以更高的价格来满足夏末和秋季的需求。随着北半球冬小麦收获工作的进展,小麦价格承压。季节性趋势通常会从仲秋开始转跌。

欧盟/黑海地区新作物产量损失高达1500万公吨,影响依旧明显,这使得全球供需平衡表趋紧。最新的霜冻灾害评估表明影响范围广泛,而到6月初,俄罗斯南部的干旱扩大速度一直在加快。4月至5月的异常干旱加剧了市场对黑海地区出口潜力的不确定性。

玉米和大豆

玉米和大豆的价格上周跟随小麦下跌。这主要归因于种植进度快于预期。目前,美国的玉米种植进度已达到77%,而大豆种植进度已达到66%。

接下来,市场将关注天气条件对美国中西部的早期种植影响。有利的天气条件可能会导致更高的产量预期,从而给价格带来压力。不利的天气条件可能会对价格产生支持作用。

结论

市场仍处于变动之中,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各种因素的变化,包括天气、种植进度、供需关系等,以应对可能的价格波动。


关于秋天的散文?

秋天的舞步,在风轻云淡里,在秋季的舞台上,以秋色为背景,以秋意为霓裳,以秋情为浓郁,以秋韵为想像,视金秋为火凤凰,秋天的舞步,从炎夏的帷幕中旋转到了仲秋的舞台,继而又以缅丽的华饰,漫舞到了冬季的边缘,秋歌一路唱响。

秋景至上,金风送爽,花开花世界,绿遍绿海洋,蝉鸣悠悠,蛙声荡荡,红歌绿曲,沸沸扬扬......

与往年的秋季相比,今年秋天的戏台拉的比往年要长些,这漫漫的秋风月影,这浓浓的秋兰香气,带着她若有如无、淡若凌空的味道姗姗而致,让今年的秋天格外粉呈,那多些许的时光,让多些许的灿烂,恢弘了金秋的山山水水,金菊、金叶、金果,呈现出一丛金黄。

在金风送爽的意境中,山也亦为金山,土也亦为金土,就连那湖面上荡出的鳞纹,也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秋风习习,今秋着实让人心旷神怡,情绪高涨。

相比之下,不同于往年,似乎,今年的瘦菊不再瘦了,今年的花语欲加浓了,经过秋雨的飘洒,秋景更别致,秋色更迷人,月朗风清,就连秋夜的星光也更璀璨了。

正是今年的润九月,才润出了枫林如火的新景象,润的秋水盈盈,润的大地喜气洋洋。 春去秋来,秋荼密网,也让我缅怀一份深情于秋收冬藏。

秋事澜珊,我借秋的岁月,待我心情豪放,我把心门敞开,这一敞,花开花落随意,这一开,云卷云舒坦荡。

秋高气爽,是秋的演绎,把秋韵带给人们舒畅。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风揽月,浪漫金秋,是图一种惬意,是念一份遐想。

秋天的舞步,让每一步都蹈出了秋的韵味,让每一步都踏出了秋的辉煌,一叶知秋,更让我感悟到了秋的意念,秋的芬芳。

扩展资料:

秋天一共有6个节气,分别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但立秋时节,江淮一带的天气仍十分炎热。

根据平均温度划分季节的标准,必须是5天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这样的标准,江淮地区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进入秋天。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气温的日较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

秋的含义,实际上是庄稼快成熟的意思。 立秋以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晚稻拔节孕穗,棉花裂铃吐絮;中稻、夏玉米进入灌浆成熟阶段。 华南东部和西部,抗旱、防洪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立秋后的华南,时令虽仍属盛夏,但立秋十天遍地黄,一个金色秋天就要到来了?

处暑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 “处”是去的意思。 处暑即暑气至此而止,也就是到了处暑,炎热的夏季就要过去,气温开始逐渐下降,雨量渐少。 但这只是一般规律,在江淮地区,各年的差异很大,有的年份,处暑期间天气的炎热程度比夏日更甚,出现了俗称的“秋老虎”天气。

正因为如此,江淮一带地区有将处暑解释为“处在暑日之中”的。 故提醒百姓此时既要注意防暑。 在北方此时昼夜温差逐步增大,早晚要适时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昼暖夜凉的条件对农作物体内干物质的制造和积累十分有利,庄稼成熟较快,民间有“处暑禾田连夜变”之说。 所以提醒农民朋友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安排好田间农事。

秋分

秋分是表征季节变化的节气。 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这时,南方地区候温普遍降至22℃以下,进入了凉爽的秋季。 一场秋雨一场寒。

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雨,气温也一次次下降。 在西北高原北部,日最低气温降到0℃以下,已经可见到漫天絮飞舞、大地素裹银装的壮丽雪景。

秋分以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雨量明显减少,暴雨、大雨一般很少出现;不过,降雨日数却反而有所增加,常常阴雨连绵,夜雨率也较高。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名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南方秋多夜雨的气候特色。

南方地区和凉山州秋多绵雨,湿害严重,对秋收、秋耕和秋种影响颇大。 要抢晴收晒,理墒防渍,抓好三秋生产的质量和进度。 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秋季阴雨寡照、土土壤墒情较好的气象条件,不失时机地大搞植树造林,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寒露

每年10月8日或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为寒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这时已可见初霜,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东北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已开始降雪。

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 天气常是昼暖夜凉,晴空万里,对秋收十分有利。

中国大陆上绝大部分地区雷暴已消失,只有云南、四川和贵州局部地区尚可听到雷声。 华北10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降水量的一半或更少,西北地区则只有几毫米到20多毫米。 干旱少雨往往给冬小麦的适时播种带来困难,成为旱地小麦争取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海南和西南地区这时一般仍然是秋雨连绵,少数年份江淮和江南也会出现阴雨天气,对秋收秋种有一定的影响。

“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 趁天晴要抓紧采收棉花,遇降温早的年份,还可以趁气温不算太低时把棉花收回来。 江淮及江南的单季晚稻即将成熟,双季晚稻正在灌浆,要注意间歇灌溉,保持田间湿润。

南方稻区还要注意防御“寒露风”的危害。 华北地区要抓紧播种小麦,这时,若遇干旱少雨的天气应设法造墒抢墒播种,保证在霜降前后播完,切不可被动等雨导致早茬种晚麦。 寒露前后是长江流域直播油菜的适宜播种期,品种安排上应先播甘兰型种,后播白菜型品种。

淮河以南的绿肥播种要抓紧扫尾,已出苗的要清沟沥水,防止涝渍。

华北平原的甘薯薯块膨大逐渐停止,这时清晨的温在10℃以下或更低的机率逐渐增大,应根据天气情况抓紧收获,争取在早霜前收完,否则在地里经受低温时间过长,会因受冻而导致薯块“硬心”,降低食用、饲用和工业用价值,也不能贮藏或作种用。

霜降

霜降节气在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可见霜降是开始见霜的意思。 但是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较大,“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

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都在200天以上,是中国霜日最多的地方。

霜的出现表明地面最低温度已达0℃以下,对农作物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为初霜,初霜愈早对作物危害愈大。 中国各地的初霜是自北向南、自高山向平原逐渐推迟的。 除全年有霜的地区外,最早见霜的是大兴安岭北部,一般8月底便可见霜;

东北大部、内蒙和北疆初霜多在9月份;10月初寒霜已出现在沈阳、承德、榆林、昌都至拉萨一线;11月初山东半岛、郑州、西安到滇西北已可见霜;中国东部北纬30°左右、汉水、云南省北纬2°左右的地区要到12月初才开始见霜;厦门、广州到百色、思茅一带见霜时已是新年过后的1月上旬了。

霜降时节,凉爽的秋风已吹到花城广州。 东北北部、内蒙东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土壤冻结,冬作物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 华北大豆收获,尚未下地的晚麦宜选用春性品种赶快抢种,已出苗的要查苗补种。

长江流域正值冬麦播种的黄金季节。 油菜一般已进入二叶期,应及时间苗定苗,中耕除草,防治蚜虫。 灾区受洪水影响尚未种下去的迟油菜,可先用湿灰粪拌种,在室内催芽后播种,以加快出苗。

“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晚稻成熟后抓紧收获,以防雀害和落粒。 华北地区大白菜即将收获,要加强后期管理。

霜降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干季,要高度重视护林防火工作。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例如 惊蛰打雷 清明下雨 谷雨与仓颉?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序昔者上古之初,天人一体,只有春秋,无有冬夏,兽身鸟形也都是人。 《尚书·周书·吕刑》记载,蚩尤作乱,延及平民,罔不寇贼。 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 于是绝地天通,神人不复相杂。 昔者上古之中,《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绝。 始有春夏秋冬焉。 《淮南子·时则训》曰:制度阴阳,大制有六度,天为绳,地为准,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 天人虽别而相应: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 天有4季而人有4体,天有12月而人肢有12节,天有12月以制366日人亦有12肢节以使366节,天有五行而人有五脏,天有九重而人有九窍。 胆象云,肺象气,肝象风,肾象雨,脾象雷,以与天地相参也,而心为之主。 是故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 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 其他形体的人,就逐渐地从世间消失了。 昔者上古之末,当尧之时,始根据日月星辰定历数,顺其时气以应天道。 因此有《易》曰:“先王以治历明时。 ”据记载汉代开始出现24节气的划分。 《传》曰“天六地五”,五六之和十一为天地之中。 阳生于子,故十一月日冬至。 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冬生草木皆死。 冬至子午,夏至卯酉。 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己亥是谓六府。 子午、卯酉为二绳,丑寅、辰巳、未申、戌亥为四钩。 天维建元,常以寅始起,右徙一岁而移,十二岁而大周天,终而复始。 由此可见,中国古老的的历法,和中国古老的易经、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等说法、乃至修炼是浑然一体的。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孔窍肢体,皆通于天。 故饮食居处适,则九窍百节千脉皆通利矣。 古人讲顺天知命,是因认为人体和天地息息相通。 古人看到了天气的风调雨顺也明白了人需要心平气和、凡事适度。 并且古人根据天道制定了24节气,以顺天地之变、与天地合德。 天干地支中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365.2419天) 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 据记载,公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中国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循环。 这二十二个字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 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 与“阳”的作用结果。 中国历法充分体现了阴阳五行的思想, 蕴含着自然循环运化的规律。 二十四节气简介二十四节气是以太阳历为基础,根据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从黄经0起,每15为一节,每月一个“中气”和一个“节气”,全年分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以后合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按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赋予有特征意义的名称。 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其中反映四季更替的有二分、二至和四立;直接或间接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白露、寒露、和霜降;反映降水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 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处暑则是反映物候的节气。 二十四节气以自然季节现象和农业活动相结合为内容。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气候适中;夏至、冬至表示暑夏寒冬的到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雨水表示降雨季节的开始;惊蛰是冬眠蛰虫开始复苏,出土活动;清明表示天气开始转暖草木新绿,景象清新;谷雨是降雨开始增多,有利于谷物的生长;小满表示草木开始繁茂,夏熟谷物子粒开始饱满;芒种是一年中农事繁忙的时节,需要及时进行夏收、夏管、夏种;小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处暑表示炎热季节的结束;白露表示气温下降快,湿度尚大,多露水;寒露表示地面辐射冷却快,凝结的露水温度低;霜降表示进入降水季节;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中国黄河流域的气候特点,表示温度的节气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表示降水的节气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大部分在春播和秋播季节,强调水分对农业的重要作用。 雨水节气表示降雨开始和雨量开始增多两个含义,在这些节气中白露、寒露和霜降虽是降水现象,但温度的意义更重要,也可以作为温度表示降温程度的节气,表示日照长短的有二分、二至,反映了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 二十四节气中的这些节气明显地表示气候的季节变化和转折。 其他节气中,惊蛰间接表示地温的升高,清明、小满通过物象表示气温的升高,芒种以农事活动表示盛夏到来。 节气都表示气候特征。 据记载,公元前二世纪中国汉朝采用农事二十四节气。 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是春季开始的节气。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立春是一年中四季开始的节气“四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中的第一个节气。 “立”开始之意,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季的开始。 此时刚探出头来的嫩绿柔软的垂柳芽苞,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带来一派“春到人间草木知”的景色。 这时人们也走出门户踏青寻春,体会那细微神妙的春意。 雨水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 每年2月19日或20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30度时为雨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 雨水时节,冰雪溶化,空气湿润,气温开始回升,天气转暖,雨量渐渐增多,植物普遍返青生长。 “春雨贵如油”,这时适宜的降水对植物的生长特别重要。 雨水季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对已萌动和返青生长的植物及人们的健康影响很大。 天气谚语中有根据雨水来预测天气的,如“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冷雨水、暖惊蛰” ,“暖雨水、冷惊蛰”。 惊蛰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位置到达黄经345度为“惊蜇”。 “惊蜇”是指蜇伏在泥土里的�%

关于秋天的散文?

秋天的舞步,在风轻云淡里,在秋季的舞台上,以秋色为背景,以秋意为霓裳,以秋情为浓郁,以秋韵为想像,视金秋为火凤凰,秋天的舞步,从炎夏的帷幕中旋转到了仲秋的舞台,继而又以缅丽的华饰,漫舞到了冬季的边缘,秋歌一路唱响。

秋景至上,金风送爽,花开花世界,绿遍绿海洋,蝉鸣悠悠,蛙声荡荡,红歌绿曲,沸沸扬扬......

与往年的秋季相比,今年秋天的戏台拉的比往年要长些,这漫漫的秋风月影,这浓浓的秋兰香气,带着她若有如无、淡若凌空的味道姗姗而致,让今年的秋天格外粉呈,那多些许的时光,让多些许的灿烂,恢弘了金秋的山山水水,金菊、金叶、金果,呈现出一丛金黄。

在金风送爽的意境中,山也亦为金山,土也亦为金土,就连那湖面上荡出的鳞纹,也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秋风习习,今秋着实让人心旷神怡,情绪高涨。

相比之下,不同于往年,似乎,今年的瘦菊不再瘦了,今年的花语欲加浓了,经过秋雨的飘洒,秋景更别致,秋色更迷人,月朗风清,就连秋夜的星光也更璀璨了。

正是今年的润九月,才润出了枫林如火的新景象,润的秋水盈盈,润的大地喜气洋洋。 春去秋来,秋荼密网,也让我缅怀一份深情于秋收冬藏。

秋事澜珊,我借秋的岁月,待我心情豪放,我把心门敞开,这一敞,花开花落随意,这一开,云卷云舒坦荡。

秋高气爽,是秋的演绎,把秋韵带给人们舒畅。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风揽月,浪漫金秋,是图一种惬意,是念一份遐想。

秋天的舞步,让每一步都蹈出了秋的韵味,让每一步都踏出了秋的辉煌,一叶知秋,更让我感悟到了秋的意念,秋的芬芳。

扩展资料:

秋天一共有6个节气,分别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但立秋时节,江淮一带的天气仍十分炎热。

根据平均温度划分季节的标准,必须是5天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这样的标准,江淮地区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进入秋天。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气温的日较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

秋的含义,实际上是庄稼快成熟的意思。 立秋以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晚稻拔节孕穗,棉花裂铃吐絮;中稻、夏玉米进入灌浆成熟阶段。 华南东部和西部,抗旱、防洪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立秋后的华南,时令虽仍属盛夏,但立秋十天遍地黄,一个金色秋天就要到来了?

处暑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 “处”是去的意思。 处暑即暑气至此而止,也就是到了处暑,炎热的夏季就要过去,气温开始逐渐下降,雨量渐少。 但这只是一般规律,在江淮地区,各年的差异很大,有的年份,处暑期间天气的炎热程度比夏日更甚,出现了俗称的“秋老虎”天气。

正因为如此,江淮一带地区有将处暑解释为“处在暑日之中”的。 故提醒百姓此时既要注意防暑。 在北方此时昼夜温差逐步增大,早晚要适时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昼暖夜凉的条件对农作物体内干物质的制造和积累十分有利,庄稼成熟较快,民间有“处暑禾田连夜变”之说。 所以提醒农民朋友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安排好田间农事。

秋分

秋分是表征季节变化的节气。 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这时,南方地区候温普遍降至22℃以下,进入了凉爽的秋季。 一场秋雨一场寒。

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雨,气温也一次次下降。 在西北高原北部,日最低气温降到0℃以下,已经可见到漫天絮飞舞、大地素裹银装的壮丽雪景。

秋分以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雨量明显减少,暴雨、大雨一般很少出现;不过,降雨日数却反而有所增加,常常阴雨连绵,夜雨率也较高。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名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南方秋多夜雨的气候特色。

南方地区和凉山州秋多绵雨,湿害严重,对秋收、秋耕和秋种影响颇大。 要抢晴收晒,理墒防渍,抓好三秋生产的质量和进度。 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秋季阴雨寡照、土土壤墒情较好的气象条件,不失时机地大搞植树造林,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寒露

每年10月8日或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为寒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这时已可见初霜,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东北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已开始降雪。

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 天气常是昼暖夜凉,晴空万里,对秋收十分有利。

中国大陆上绝大部分地区雷暴已消失,只有云南、四川和贵州局部地区尚可听到雷声。 华北10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降水量的一半或更少,西北地区则只有几毫米到20多毫米。 干旱少雨往往给冬小麦的适时播种带来困难,成为旱地小麦争取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海南和西南地区这时一般仍然是秋雨连绵,少数年份江淮和江南也会出现阴雨天气,对秋收秋种有一定的影响。

“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 趁天晴要抓紧采收棉花,遇降温早的年份,还可以趁气温不算太低时把棉花收回来。 江淮及江南的单季晚稻即将成熟,双季晚稻正在灌浆,要注意间歇灌溉,保持田间湿润。

南方稻区还要注意防御“寒露风”的危害。 华北地区要抓紧播种小麦,这时,若遇干旱少雨的天气应设法造墒抢墒播种,保证在霜降前后播完,切不可被动等雨导致早茬种晚麦。 寒露前后是长江流域直播油菜的适宜播种期,品种安排上应先播甘兰型种,后播白菜型品种。

淮河以南的绿肥播种要抓紧扫尾,已出苗的要清沟沥水,防止涝渍。

华北平原的甘薯薯块膨大逐渐停止,这时清晨的温在10℃以下或更低的机率逐渐增大,应根据天气情况抓紧收获,争取在早霜前收完,否则在地里经受低温时间过长,会因受冻而导致薯块“硬心”,降低食用、饲用和工业用价值,也不能贮藏或作种用。

霜降

霜降节气在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可见霜降是开始见霜的意思。 但是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较大,“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

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都在200天以上,是中国霜日最多的地方。

霜的出现表明地面最低温度已达0℃以下,对农作物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为初霜,初霜愈早对作物危害愈大。 中国各地的初霜是自北向南、自高山向平原逐渐推迟的。 除全年有霜的地区外,最早见霜的是大兴安岭北部,一般8月底便可见霜;

东北大部、内蒙和北疆初霜多在9月份;10月初寒霜已出现在沈阳、承德、榆林、昌都至拉萨一线;11月初山东半岛、郑州、西安到滇西北已可见霜;中国东部北纬30°左右、汉水、云南省北纬2°左右的地区要到12月初才开始见霜;厦门、广州到百色、思茅一带见霜时已是新年过后的1月上旬了。

霜降时节,凉爽的秋风已吹到花城广州。 东北北部、内蒙东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土壤冻结,冬作物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 华北大豆收获,尚未下地的晚麦宜选用春性品种赶快抢种,已出苗的要查苗补种。

长江流域正值冬麦播种的黄金季节。 油菜一般已进入二叶期,应及时间苗定苗,中耕除草,防治蚜虫。 灾区受洪水影响尚未种下去的迟油菜,可先用湿灰粪拌种,在室内催芽后播种,以加快出苗。

“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晚稻成熟后抓紧收获,以防雀害和落粒。 华北地区大白菜即将收获,要加强后期管理。

霜降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干季,要高度重视护林防火工作。

预约期货开户,商品期货只收期货交易所手续费加1分钱,期货保证金可调低到交易所保证金。国内顶级期货公司开户,低手续费、低保证金!开户热线/微信:1770737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