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期货与大宗商品市场联动:能源价格、汇率变动对白糖原糖的传导机制
发布日期:2025-04-13
糖期货作为大宗商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格波动受到多重因素的复杂影响。本文将从能源价格与汇率变动的双重维度,深入剖析其对白糖、原糖期货价格的传导机制,揭示其中的内在逻辑与市场规律。
一、能源价格对糖价的传导路径
能源价格主要通过三条路径影响糖价:巴西作为全球最大产糖国,其甘蔗制糖与乙醇生产的动态平衡直接受原油价格影响。当原油价格攀升时,乙醇生产经济性提升,糖厂倾向于将更多甘蔗用于生产乙醇,导致食糖供给减少。2022年国际油价暴涨期间,巴西甘蔗乙醇比价一度突破0.7的临界点,糖产量同比减少8%,显著推升国际糖价。
能源成本贯穿食糖全产业链。从种植环节的化肥农药(石油衍生品)、到加工环节的燃料动力、再到运输环节的物流费用,能源价格每上涨10%,食糖生产成本将相应增加3-5%。2020-2022年全球化肥价格指数上涨2.3倍,直接导致泰国白糖生产成本增加120美元/吨。
生物燃料政策形成制度性传导。欧盟可再生能源指令(RED II)要求2030年交通运输领域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14%,美国RFS政策明确生物燃料强制掺混比例,这些政策通过改变能源-糖的比价关系,形成长期价格支撑。当原油价格超过65美元/桶时,巴西含水乙醇的平价等效糖价往往突破18美分/磅。
二、汇率变动的价格传导机制
汇率波动对糖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要产糖国货币汇率变化直接影响出口报价。巴西雷亚尔兑美元汇率每贬值10%,巴西糖厂出口FOB报价可相应下调15-20美分/磅以维持本币收益。2020年雷亚尔汇率暴跌期间,国际糖价与汇率相关性高达0.82。
二是美元指数强弱改变全球资本配置。当美元进入强势周期,大宗商品普遍承压,投机资金会减持糖期货多头头寸。CFTC数据显示,美元指数每上升1%,非商业持仓的糖期货净多头减少约4000手。2023年美联储加息周期中,原糖期货资金流出规模达37亿美元。
三是汇率风险溢价计入远期定价。由于糖贸易采用美元结算,进口国本币贬值会推升到岸成本。2022年巴基斯坦卢比贬值30%,导致其进口糖成本激增至780美元/吨,较国际均价高出23%。这种区域价差会通过贸易流调整最终影响基准价格。
三、多因素叠加的复合效应
在实际运行中,能源与汇率因素往往产生协同作用:2016年原油反弹叠加雷亚尔升值,推动糖价年内涨幅达58%;2020年疫情导致的能源需求坍塌与美元流动性危机,则造成糖价短期暴跌34%。通过构建VAR模型分析可见,原油价格、美元指数对糖价的解释度分别达到42%和31%,且存在3-6个月的滞后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糖品种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原糖期货对能源价格弹性为0.28,高于白糖期货的0.19;而白糖期货对汇率波动的贝塔系数达1.2,显著高于原糖的0.8。这种差异源于两者的产业链位置不同,原糖更贴近能源属性,白糖则更多体现贸易金融属性。
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需要建立动态监测体系:既要跟踪布伦特原油与乙醇比价关系,也要关注主要产糖国货币汇率波动。当原油突破关键价位(如70美元/桶)且产糖国货币快速贬值时,往往形成糖价趋势性行情的催化剂。建议采用跨市场套利策略,如在原油-原糖价差超过3个标准差时进行配对交易,可有效对冲系统性风险。
当前全球糖市正处于能源转型与货币周期转换的关键节点,深入理解这些传导机制,不仅有助于把握价格波动规律,更能为产业链企业提供风险管理的新视角。未来随着生物燃料需求扩张和数字货币体系演进,糖价的传导路径可能呈现更复杂的非线性特征,这需要市场持续跟踪研究。
以欧美日本与金砖国家经济发展现状为例对比分析一下当前国际基本形势的基本特点
2010年,世界经济在经济刺激计划和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撑下,复苏势头较为强劲。 2011年,尽管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向好,但是各国经济刺激计划基本结束,世界经济、贸易和工业生产难以保持2010年的反弹性增长,增速可能明显放缓;就业、赤字、债务、产能过剩、通胀、资本流动等引发的不确定性风险可能继续释放,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可能进一步分化。 ■世界经济进一步深化调整,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明显分化(一)发达经济体复苏步调不一,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分化。 美国经济复苏态势好于预期,但工业生产尚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产能利用率依然处于较低水平,私人消费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有限,失业率居高不下。 2010年11月,美联储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 综合考虑就业、通胀和经济增长三大政策目标,2011年美联储在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结束后,短期内货币政策转向的可能性不大。 欧元区经济受主权债务危机拖累,复苏力度弱于美国和日本。 为了应对希腊、爱尔兰等国家出现的主权债务危机,欧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先后出台了附带条件的金融救助计划。 在欧央行难以收紧货币政策的情况下,主权债务风险较大的希腊、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和法国等国家被迫紧缩财政赤字。 日本经济回升较快,但继续面临通货紧缩压力。 日本长期受通货紧缩困扰,公共债务水平很高,内需对经济支撑作用有限,受外部市场影响很大。 日本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时点上不太可能早于美国和欧元区。 (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减速,通胀压力普遍较大。 2010年上半年,金砖国家中印度和巴西保持了强劲增长,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下半年工业生产明显减速,增速放缓。 2010年印度已经连续6次加息,今年1月份再次加息。 巴西2010年4月以来3次加息,将政策利率由8.75%上调到10.75%;但是,巴西通货膨胀12月又创出年内新高,今年1月份也再次加息。 ■全球流动性泛滥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美国和日本央行继续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欧元区维持低利率政策,全球货币供应量持续超出实体经济的需求,导致流动性泛滥,美元指数再创历史新低,推升国际大宗商品和资产价格上升,使得股市虚假复苏和波动,风险更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 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增加,全球股市出现分化。 受美元贬值、市场信心转好及新一轮刺激经济政策出台等因素影响,2010年美国股票市场呈震荡上扬趋势,道琼斯工业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均上涨10%以上,欧洲德国和英国股指与美国类似;但是,受主权债务风险困扰,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葡萄牙等国股指多表现下行趋势。 同期,秘鲁、阿根廷、泰国和印尼股票市场指数上涨超过40%,俄罗斯和韩国也超过20%,印度超过15%。 其它主要经济体日本、法国股指略有收缩,巴西略有扩张。 世界经济不平衡复苏,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明显分化。 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长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市场缺乏信心,短期内仍然需要宽松财政货币政策的支撑,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刺激作用有限,新增货币供应主要流向新兴市场国家。 主要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尽管增速放缓,但由于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很多国家需要紧缩货币政策。 同时,全球流动性向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集聚,增加了这些国家管理通胀的难度,不仅加大本币升值压力,而且增加了资产泡沫。 ■世界经济再平衡难度增大,全球治理模式的变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缓解世界经济失衡需要主要经济体的消费、储蓄和投资结构进行实质性调整,核心是美欧等发达国家超前消费和透支消费行为的调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可以看作是对世界经济不平衡的一次强制调整。 但是,随经济复苏世界经济再平衡难度加大。 (一)美国经济结构尚未进行有效调整,私人储蓄率进一步上升空间不大。 美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不平衡的核心,一方面,从消费支出在经济中的比重看,经济刺激计划和减税政策的实施,使得美国私人消费收缩小于国内生产总值,应对危机的政策在短期内进一步提高了私人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2009年上升到70.8%,2010年前三季度这一比重依然高达70.6%。 另一方面,从美国个人储蓄率看,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过度消费,资金账户下个人储蓄率(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接近于零,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下的个人消费处于历史低位。 2007年开始,随着次贷危机扩散,家庭财富大幅缩水,个人储蓄率明显回升,但是2009年下半年随着经济的复苏,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下的个人储蓄率维持在6%左右,进一步上升的空间不大。 (二)世界经济不平衡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受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影响。 以往的世界经济不平衡,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之间。 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世界经济不平衡,既存在于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 这种新的现象归根结底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在全球不断扩张和逐利的结果,是全球产业转移和重新分工中,国际资本和发展中国家廉价要素的结合。 在全球化趋势不会逆转的情况下,资本、要素和市场的这种不对称分布,很难改变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 同时,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开放市场、主要发展中国家较快的经济增长和明显的成本优势,进一步强化了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 联合国贸发大会2011年1月份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估计,金融危机后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50%流向了发展中和转型经济国家,2010年这一比重更是上升到53%。 (三)世界经济再平衡需要各国发展方式和治理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 消费拉动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通常来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最有效率。 由次级房贷引发的经济金融危机,本质上是一次信用和债务危机。 美国的过度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用不受约束的过度扩张,其结果必然导致消费透支和信用危机。 因此,就发达国家而言,消费拉动的发展模式不太可能进行根本性调整,但是信用消费的治理和监管需要加强,信用的扩张必须以可支配收入为基础。 对部分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来启动消费并逐步摆脱过分依靠投资和出口的模式,涉及到经济利益的重大调整,需要大量的投入,也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 (四)汇率政策调整并非世界经济再平衡的核心。 世界经济不平衡表现为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和投资的不平衡,以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投资不平衡。 就发达国家之间不平衡的发展演变情况看,日本和德国在历次不平衡中均处于顺差一方,日元和欧元的升值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美国对日本和德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反而有可能带来经济停滞的长期风险。 就中美两国的不平衡看,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外资和外资企业是导致中国大量顺差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但也并没有显著改善各国国际收支的状况。 但汇率的急剧调整却可能影响国内其他政策的调整,增大经济的长期不确定风险。 (五)改变以美元为主体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以美元为主体的国际货币体系决定了美国永远处于国际经常项目收支的逆差方,而且是居于主导地位的逆差方,其竞争优势使得逆差主要来源于货物贸易赤字。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贸易、跨国投资的快速增长,以及金融市场国际化,需要不断增加大量国际货币支撑。 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储备和结算货币,在为全球化大量融资的同时,客观上需要保持相应的国际收支逆差,这也使得美国成为全球实际财富的净输入国家。 过去十年,随发展中新兴市场国家的整体崛起,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比重有所下降。 这样,美国在为不断扩大的全球化融资的同时,其国际收支状况必然恶化。 因此,如不改变现有的以美元为主体的国家货币体系,世界经济不平衡状况难以从根本上改变。 但是,以美元为主体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全球治理模式的变革短期内难有大的突破。 ■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面临两难选择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私人需求乏力,美国继续受失业困扰,欧元区面临财政紧缩压力,日本则继续面临通缩压力,发展中经济体通胀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将更加严峻。 世界经济调整缓慢曲折,外贸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难有大的作为。 2009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收缩34.2%,外贸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3.9个百分点。 2010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进一步下降,外贸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价格贸易条件指数进一步恶化。 近几年,我国成为WTO成员国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对象,美国和欧盟等经济体也频繁利用贸易问题干扰我国的汇率政策。 “十二五”期间,我国外贸环境仍会持续面临挑战。 我国继续面临国际短期资本的冲击和干扰。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正常情况下主要来自于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和外汇储备资产增值三个方面。 2010年三季度,我国新增外汇储备1940亿美元,创1997年以来的季度新高;其中,贸易顺差65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为229亿美元,非金融类企业对外投资185亿美元,汇率和资产价格变动导致外汇储备资产增加约867亿美元。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三季度我国新增外汇储备中仍有高达376亿美元的流入无法解释,可能主要是由于热钱流入所致。 四季度,我国新增外汇储备1990亿美元,再创季度新高。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产品价格上涨,增大了管理通胀的难度。 美元的持续贬值和美联储新一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会继续推升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促使国内相关资源和原材料产品的价格上涨,加大了我国管理通胀的难度。 从价格的传导机制看,能源资源类产品作为其他行业的中间投入被消耗,对通货膨胀的推动作用有限;而农产品除了作为其他行业的中间投入外,本身就是主要的直接消费品,因此农产品价格同一般物价水平的关联更为密切。 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会拉动国内相关产品的价格上涨,显著增加通胀压力。 实际上,我国历次通货膨胀,大多来自与农产品直接相关的食品价格上涨。 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调整面临两难选择。 美元贬值导致很多国家货币竞相贬值,主要经济体纷纷增发货币,而全球流动性难以有效进入实体经济,增加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在我国经济减速,经济刺激计划基本结束,通胀压力持续增加的同时,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面临两难选择。 一方面,决策者担心持续加息可能进一步加剧热钱流入,增加国内通胀压力,对国内经济带来冲击,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另一方面,目前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经不断刷新历史记录,虽然央行仍有进一步上调准备金率的空间,但过分依靠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效果不仅有限,而且负面影响也在增大
求上财金融考研科目和教材版本
科目为政治、英语一、数学三和专业课专业课参考书目为:1、《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七版)》范里安,格致出版社,2009年2、《宏观经济学》曼昆(Mankiw),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国际金融学》奚君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4、《货币银行学》(第二版)戴国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投资学》金德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公司理财》(原书第7版)斯蒂芬. 罗斯等,机械工业出版,2007年考试大纲为:微观经济学部分:一、消费者行为:预算约束、消费者偏好与效用函数、消费者最优选择、需求、斯勒茨基方程、消费者剩余二、不确定性:期望(预期)效用函数、风险规避、风险性资产三、生产者行为:技术、成本最小化、成本曲线、利润最大化、企业供给四、竞争性市场:市场需求、行业供给、短期均衡、长期均衡、经济租金、竞争性市场中的税收与税负转嫁五、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定价、价格歧视、自然垄断、寡头产量竞争、产量合谋、产量领导者模型、价格领导者模型六、博弈论基础:支付矩阵、纳什均衡、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七、一般均衡:交换经济均衡、帕累托有效、均衡与效率(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八、外部性与公共品宏观经济学部分:一、国民收入核算与国民收入恒等式二、IS-LM模型1、收入与支出2、IS-LM模型3、IS-LM模型中的财政、货币政策4、开放经济下IS-LM模型政策效应分析三、总供给与总需求1、总供给与总需求2、失业与通货膨胀四、经济增长1、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2、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五、消费1、持久性收入消费理论2、不确定条件下的消费行为六、投资1、基本投资理论2、投资的Q理论七、经济周期1、价格错觉模型2、实际经济周期模型3、粘性价格模型八、宏观经济政策争论1、积极与消极政策2、政策时滞与政策效应3、规则与相机抉择国际金融部分:一、国际收支及宏观经济均衡1、国际收支的概念、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各种国际收支理论2、国际收支分析方法、国际收支性质上的不平衡及其成因、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3、国际收支的弹性论、吸收论、乘数论和货币论4、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节方法及其效能5、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部与外部均衡、米德冲突、丁伯根法则和政策分配原则、斯旺模型和蒙代尔模型6、中国的国际收支二、外汇、汇率及汇率制度1、外汇的概念及货币的可兑换性、汇率的标价方法及货币的升值与贬值、汇率种类、外汇风险、外汇市场的概念、主要的外汇交易2、汇率的决定基础、各种汇率决定理论、各种外汇交易和外汇风险防范方法3、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购买力平价论、利率平价论、货币论(灵活价格货币模型和粘性价格货币模型)、资产组合论4、固定汇率、浮动汇率及中间汇率制度5、最优货币区理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三元难题、外汇干预6、中国的汇率制度三、国际储备和国际货币体系1、国际储备的内涵、国际清偿力、国际储备的规模与结构管理2、多种货币储备体系的成因和特点3、国际金本位制度和储备货币本位制度的运作机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及其崩溃、买加体系的成因、欧元区的形成和发展4、中国的国际储备管理和人民币国际化四、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和货币危机1、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念、构成、发展过程2、国际资本市场的涵义和优势3、国际货币市场以及欧洲货币市场的特点、经营活动、优劣及其影响4、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类型和动因、国际中长期资本流动和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形式和特点5、货币危机的基本概念及其成因、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的基本机理和经济影响货币银行部分:一、货币、信用与利息1、货币与货币制度:货币的起源和发展、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货币的层次2、信用:信用的产生与发展、现代信用的基本形式、各种主要的信用工具、信用的作用3、利息与利率:利息本质的理论、利率的种类、利率的作用、利率的决定、利率的结构二、金融市场1、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金融市场的功能、金融市场的分类、金融创新2、货币市场:特征、主要工具3、资本市场:特征、主要工具4、其他金融市场与工具:金融衍生产品及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三、金融机构体系1、商业银行:产生与发展、主要业务、经营管理、巴塞尔协议2、投资银行:产生与发展、主要业务、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3、其他金融机构:存款型、契约型、投资型、政策型4、中央银行:产生与发展、主要业务、性质与地位、职能与作用5、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金融危机的原因与表现、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主要措施四、货币理论与政策1、货币供给:商业银行存款创造、基础货币、货币乘数、乔顿模型、内生性与外生性2、货币需求: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传统货币数量说、流动性偏好理论及其发展、现代货币数量说3、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菲利普斯曲线、单一规则与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4、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的度量、成因与治理、通货紧缩5、金融与经济发展:金融抑制、金融发展投资学部分: 一、证券市场和证券投资的收益与风险 1、基本概念、证券市场的要素及运行(1)证券、投资、金融市场、各类金融工具的概念、特点与分类(2)证券市场主体、证券市场中介(3)证券发行与交易的方式和运行规则 2、证券投资收益和风险(1)证券投资收益和风险的种类(2)各种收益率的计算(3)投资风险的衡量 二、证券投资组合管理 1、多样化与组合构成(1)有效集及无差异曲线(2)最佳资产组合的选择和投资分散化 2、有效市场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1)有效市场理论(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3、因素模型与套利定价理论(1)因素模型(2)套利定价理论 4、资产配置 三、投资工具分析和投资业绩评估 1、股票、债券和证券投资基金(1)股票定价模型与股票投资分析(2)债券定价分析与债券组合管理(3)证券投资基金的运作与管理 2、期权和期货(1)期权和期货的原理、功能及品种(2)期权定价模型与期货价格决定(3)期权和期货的交易机制、交易策略 3、投资绩效评估公司金融部分:一、公司概论与资本预算1、公司概论:公司制企业、公司治理、公司目标、净营运资本、财务现金流量2、资本预算:净现值、股利折现模型、NPVGO模型、投资回收期、内部报酬率、盈利指数、约当成本法3、风险分析与资本预算:决策树、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盈亏平衡分析、蒙特卡洛模拟、实物期权二、资本结构与股利政策1、资本结构:MM定理1、MM定理2、有税收的MM定理、财务困境成本、权衡理论、优序融资理论、米勒模型2、杠杆企业的估值:加权平均资本成本、APV估值模型、FTE估值模型、WACC估值模型3、股利政策:股利无关理论、股票回购4、长期融资:IPO折价之谜、私募股权资本、长期负债发行、银团贷款、融资租赁、经营租赁三、短期财务规划、现金管理与信用管理1、短期财务规划:经营周期、现金周期、可持续的增长率2、现金管理与信用管理:鲍莫尔模型、米勒-奥尔模型、最优信用政策、平均收款期四、企业并购、破产与重组收购兼并、协同效应、购买法、和解与破产、破产概率的Z值模型
1、一国汇率的变动无论是对该国的国内经济还是对该国的对外经济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1)影响物价的上涨或下降汇率变动后,立即对进口商品的价格发生影响。 首先是进口的消费品和原材料价格变动,进而以进口原料加工的商品或与进口商品相类似的国内商品价格也发生变动。 汇率变动后,出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也发生变动。 如本币汇率下降,则外币购买力提高,国外进口商就会增加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 在出口商品供应数量不能相应增长的情况下,出口商品的国内价格必然上涨。 在初级产品的出口贸易中,汇率变化对价格的影响特别明显。 在资本主义周期的高涨阶段,因国内外总需求的增加,进口增多,对外汇需求增加,外币价格高涨,导致出口商品、进口商品在国内价格的提高,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了整个物价水平的高涨。 (2)一定情况下影响出口商品的生产部门外币升值时,将使进口商品变得更贵,从而使以进口原材料为主的出口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成本上升,削弱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而对以国内原材料为主的出口商品生产者较为有利。 外币贬值时,将使进口商品变得便宜,从而使以进口原材料为主的出口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成本下降,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也增强,而同时以国内原材料为主的出口商品生产者则得不到由于汇率变动而带来的好处。 非贸易项目由于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而发生的资本流向的变化等,也将对出口商品生产部门的资金供求等方面发生相应的影响。
通过万利期货开户网预约开户,商品期货、金融期货、期权品种均可享受70%的手续费优惠,有专人一对一指导开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