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交易

4月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报告出炉

发布日期:2025-04-12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25年4月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报告,对我国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消费、贸易及价格走势进行了全面研判,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在玉米市场方面,报告指出国内玉米市场购销活跃,这主要得益于东北产区春耕工作的有序推进和农户种植意向的稳定。值得注意的是,玉米深加工企业的高开工率以及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使得主产区售粮进度已超过九成,反映出国内玉米产业链运行良好的态势。贸易政策的变化对玉米进口产生了直接影响,特别是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玉米加征关税后,预计自美进口将有所减少。基于本年度进口量持续保持低位的实际情况,报告将2024/2025年度玉米进口量预测值下调至700万吨,这一调整体现了政策因素对农产品贸易的显著影响。

在大豆市场方面,报告预测国内大豆价格将呈现稳中偏强的走势。这一判断主要基于三个因素:一是基层粮源逐渐减少导致供给趋紧;二是地方储备拍卖溢价率较高显示市场需求旺盛;三是对美加征关税政策的影响。虽然国际市场上南美大豆产量再创新高,全球大豆供应宽松,但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仍可能导致国际价格震荡运行,这种国内外市场的差异值得关注。

第三,在棉花产业方面,报告特别强调了贸易政策对产业链的深远影响。受美方对我国出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影响,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趋缓,直接导致棉花消费量和进口量均下调20万吨。这一调整反映出国际贸易摩擦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传导效应。同时,报告也指出新疆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有利于棉花播种,说明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仍具有重要影响。

第四,在食用植物油市场方面,报告维持了上月对产量、消费量和进出口量的预测,但着重强调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利的气候条件对油菜生产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提醒需防范西南地区可能出现的连阴雨灾害。这种对区域性气候差异的关注,体现了农产品分析需要考量的地域复杂性。

在食糖市场方面,报告指出国内糖价将保持平稳运行,这主要得益于2024/25年度食糖的恢复性增产和节假日消费的拉动。值得注意的是,国内食糖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走势出现分化:国内糖价平稳的同时,受巴西天气因素影响,国际糖价预计将震荡偏弱运行。这种国内外市场的差异再次凸显了农产品市场的复杂性。

综合分析来看,这份报告不仅全面反映了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供需状况,更凸显了贸易政策和气候条件对农产品市场的双重影响。特别是中美贸易政策的调整,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和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未来,农产品市场参与者需要密切关注政策动向和气候变化,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波动。


成都是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之一,其农业地域类型的典型特点?A商品率低B水利工程量大C专业化水平高D科技化水平高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光照时间长,热量足,气候温暖

经济学弹性理论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需求弹性系数的确定。 如果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降价促销带来的销售量的增长幅度将大于因降价而造成利润损失的幅度,会使总利润增加;如果需求弹性系数小于1,提价对企业来说是更好的选择。 但需求弹性系数实际上并不好确定,需要经过系统周密的调研,根据调研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数学计算与分析(一般是用“最小二乘法”),技术性很强。 而且对于不同的行业弹性系数往往差别很大;采取措施的时机不同,所起到的效果差别也很大。 即便调研得到了数据,数据的可靠性也值得怀疑。

分析我国现阶段农产品市场需求与供给状况

选修课的作业可要好好做哟。 在下提供几个分析思路,具体材料你自己找去。

第一,农产品自身特征:质量与品质差异大(或说是多层次)。 某些品种产地较为局限导致需求与供给的空间不平衡,某些品种受生长季节的限制导致时间上的不均衡,比如武汉的洪山菜薹,北京等城市难得吃到(但是武汉农户手里很多),11月份很贵,更早一点没有吃的,可是12月到2月很多。 从质量上看,优质产品、品牌较少,高端产品还是进口(西兰花等)。

第二,从市场角度,信息的不对称、物流的不畅等导致诸多农产品烂在地里(同时,某些市场上有短缺),典型的例子看看武汉城市圈中,黄冈等地的板栗几毛钱1斤没人要(都市报报道过),武汉市场卖5元1斤。

第三,从生产与消费角度(卖者与卖者):生产者不懂市场或是不了解市场需求,凭经验种植,分散经营缺乏全盘考虑;消费者收入、习惯等差异,多层次需求等等。

通过万利期货开户网办理期货开户,享期货交易所手续费+1分,还能调低至交易所保证金标准,国企背景头部期货公司。可以手机开户,或者电脑网上开户,一般20分钟即可办完手续。